在全球新的产业变革的当下,我国企业也迫切需要具有精湛操作技艺的“能工巧匠”来支撑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。
但数据却有些令人忧心,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仅为26.3%,即使在上海这样工业发达城市也仅为30.2%,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40%的占比相去甚远。建设创新型国家,“工匠”“巧匠”断然不可缺少,高技能人才亟须加速培育。
首先,从提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入手,改变对“工匠”人才的偏见。其实,这几年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“新蓝领收入秒杀众白领”现象,那是因为诸如数控多轴加工等技术领域的“高端蓝领”缺口极大。“高端蓝领”的严重缺乏,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设备更新和产品升级,导致一些企业出现“用世界一流设备、加工二三流产品”的尴尬状况。然而在现实中,社会大众对于技术工人仍然存在偏见,学生及其家长在升学择校时很少优先选择职业学校。尽管有的省市出台了一些人才扶持政策,但对技术人才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及科研人员。因此,各级政府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同时,应当采取切实措施,增强其岗位吸引力,转变人们的择校观和择业观。
其次,营造良好竞争氛围,激发青年“工匠”斗志和自信。曾几何时,在企业职工中间总充满着“比学赶帮超”的良好氛围。如今的社会各种诱惑多了,难以让人保持“定力”。但作为政府和企业,应当有责任营造氛围,通过举办类似“技术大比武”、技能竞赛等活动,为工匠们创造相互切磋机会,在竞争中提高技艺。同时,通过在比赛竞争中“频频亮相”,增强荣誉感和自信心。激励更多的青年工匠回到车间数控机床前潜心钻研、磨练技艺,培育永不言败的劲头和追求极致的情怀。
再次,建立现代学徒制度,使工匠技艺和精神得以传承延续。如果说科技人员是制造业的“头脑”和“灵魂”,那么能工巧匠则是实现创新想法所需的灵巧“四肢”。类似于热处理火候的控制、合金配比的拿捏等技能,往往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。而要掌握这些技艺,学徒制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制度设计,采取经济和精神多种奖励手段,引导师傅在徒弟面前多“露一手”,并鼓励恢复过去师徒之间如“父子”般的感情纽带,让更多老师傅愿意为徒弟倾囊相授。